当手术台上的器械精准拦截致命血栓,当微创技术为骨折患者减少愈合之痛,医工融合正以创新之力绘就生命守护的新图景。
		
	
近日,两项医工成果传来捷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刚成教授团队的“抗栓塞脑保护系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郭晓东教授团队的“骨内三维支撑微创固定系统”,双双入选“2025湖北省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为荆楚大地的医工创新写下生动注脚。
		
	
		
	

守护生命的“中枢卫士”:抗栓塞脑保护系统
		
	
脑栓塞,发病急、致死致残率高,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无声杀手”。在心脏介入、大血管等手术中,脱落的血栓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的风险始终是悬在医患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张刚成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抗栓塞脑保护系统”,正是一位精准部署在血管内的“守护卫士”。它能在手术过程中,于关键部位有效地拦截可能逃逸的血栓,捕获率高达99%。为大脑建立起一道坚实的物理屏障,将手术相关的卒中风险降低60%,并提升30%的手术成功率。
		
	
这一精巧的临床构想,借助奥绿新医工融合孵化平台的力量,历经设计优化、原型测试到工艺定型的全流程打磨,最终转化为稳定可靠的创新产品。该项目于2022年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目前已在15家大型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抗栓塞脑保护系统,其上市后将打破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填补国内心脏介入手术术中脑保护领域的空白。
		
	
		
	

从守护大脑,到强健骨骼,
创新之桥贯通生命关键领域
		
	
当大脑的精密防护取得突破,人体另一承重核心——骨骼系统的创新修复技术也迎来了革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郭晓东教授团队与奥绿新联合研发的“骨内三维支撑微创固定系统”,相较于国内外现有技术开创了全新术式。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传统骨修复方案长期受困于“松、空、衰”三大临床难题,导致植入物易松动、疗效打折扣,成为医生与患者的共同困境。而该系统创新性地运用三维构建理念,通过微创手术将螺钉从网孔植入,使骨头、螺钉与网体融为一体,在骨骼内部搭建起仿生稳定的“支撑脚手架”,有效解决了螺钉易松动、钢板易断裂等行业难题,更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大切口切开植入、麻醉要求高、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伤口疤痕大愈合慢等缺点。其创新的治疗理念已获得临床高度认可,并被写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
		
	
这一复杂三维结构从图纸变为现实,同样离不开精密加工制造与严格力学验证的深度配合,是医工融合的又一典范之作。
		
	
		
	

医工融合:打破壁垒,开启医疗创新的“黄金时代”
		
	
从手术台前一个灵感的迸发,到一款安全、有效、可及的医疗器械产品正式上市,这条转化之路往往道阻且长。医生深谙临床痛点却可能疏于工程实现与法规路径;工程师精于工程技术却难以透彻理解复杂的临床场景。加之漫长的研发周期、高昂的试错成本与严格的监管要求,使得大量优秀的临床创意被阻滞在“从0到1”的阶段。
		
	
要系统性地破除这些障碍,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医工融合跨领域合作平台,并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将临床需求与工程技术在同一个语境下精准对接,形成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品注册到产业化的全流程闭环,从而显著降低创新门槛,加速成果转化。
		
	
这一趋势正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健康中国2030”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医工融合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政策的有力牵引,正汇聚起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共同迎接医疗创新“黄金时代”的到来。
	
	
	
	
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部分内容节选)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8号

